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偽君子的能源選擇

瑞典新聞報導,在一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斯德哥爾摩的空氣品質比北京還差😱,而兇手是波蘭燃煤發電廠飄過來的空汙。

斯德哥爾摩空氣品質PM10一年超過50 µg/m³的天數有35天(如果對空污數字沒概念,台灣大部分的地區每天都是50 µg/m³起跳);而上周末竟然測到105 µg/m³ 比北京還高(我重點畫在北京有可能低於105嗎😕?)

台灣停建核四,除了未來發電量是否不足,現在就要面對的問題是空氣汙染。波蘭飄越波羅地海來到斯德哥爾摩的懸浮粒子就立刻讓這蒙上一層霧,台灣有40%的電力來自燃煤,對空氣品質的衝擊有多大? 連最用力於發展綠能源的德國,在去年的電力再生能源佔了30%,但仍有40%*來自燃煤。

*圖中的Hard coal 23% + Lignite褐煤 17%。 資料來源 https://www.cleanenergywire.org/
德國富含褐煤,德國在2002年決定在2022年全面廢核,但2005年梅克爾當選總理後,因為氣候變遷因素,暫緩廢核;2011年因福島事件,又重啟2022年廢核計畫,且目標2050年要達到80%綠能。但在綠能發電量無法達到需求,又要降低核能發電,這中間的電力缺口只能用燃燒褐煤來補,德國2012的碳排放量立刻增加,這之間有多少矛盾?核能可以安全再更安全,但燒出來的二氧化碳和懸浮粒子進入空氣後就捉不回來了。

資料來源:
國家地理雜誌 Germany Plans to Raze Towns for Brown Coal and Cheap Energy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在漆黑中用餐:瑞典盲人餐廳Svartklubben

有次同事分享他去Svartklubben(The Black Club)在漆黑中用餐的經驗,他覺得是個無法想像的全新體驗,用餐過程非常愉快,餐點也意外地好吃。

聽完他的分享,我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餐點的擺盤、呈現和餐廳的空間設計,對我是很重要影響用餐體驗的元素,在黑暗餐廳裡這些元素被移除了,還要提心吊膽地不打翻杯子,想像起來就很不享受,一點也不想嘗試.....沒想到這同事竟然送我們Svartklubben的禮券當結婚禮物😆。

Svartklubben位在南城,一週僅營業週一/五/六晚餐,時間固定是週一晚上6:15、週五週六晚上6:00,每晚可接受的人數有限,須先上網預訂。價格有三種,僅主餐585SEK、全餐(前菜、主菜和甜點)790SEK,或是全餐含酒精飲料(餐前酒/兩杯佐餐酒和餐後酒)1090SEK,價位挺高,同事送我們的是最貴的1090SEK,真夠意思!我們預約週六晚上,抵達時先跟吧台報到,喝完餐前氣泡酒後,等著被帶領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全黑用餐空間。入座後,開始伸手熟悉桌上刀叉、酒杯、盤子的位置。訂位時完全不曉得菜單內容,整晚用餐完後吧台有提供餐點內容照片給大家看看吃了什麼。

Svartklubben的經營者是個音樂人,在前菜、主菜和甜點間的等待時,他在一片漆黑中彈起吉他演唱他自己創作的歌曲,講述他的故事。他在25歲才失明,但他沒放棄自己,他遇到他的太太,有兩個孩子,夫妻一起創立Svartklubben,但六年後他太太卻突然因病去世,命運給他兩次如此巨大的打擊,但他還是用正向的能量面對這世界。

單就在黑暗裡用餐,其實沒那麼有趣;因為看不到,所以有時吃到一整口起司醬,或是一整口火腿什麼醬都沒沾到;也因為看不到,所以一開始吃時就想趕快把整盤吃完,如果吃一半放下刀叉喝口酒後再繼續吃,又要重新找盤中的食物位置。我覺得無法好好享受食物,但或許這就是盲人的世界?在Svartklubben的餐桌擺設完全以盲人為考量,例如酒杯不能用高腳杯;供酒時,是一人一小瓶,像是飛機上給的那種,整瓶倒入酒杯也不會滿出來,如果是一大瓶,會不曉得要倒多少,可能會倒到滿出來。

不曉得是不是盲人服務需要花較多的時間,上菜的間隔有點長;幸好坐我們對面的一對年輕夫妻很健談,在等待時間聊得很開心,他們也是朋友送他們餐券當結婚禮物。在一片漆黑中看不到對方的方式聊天真有意思;我們入座前,吧台只剩兩對情侶尚未入座,因為入座後一片漆黑,不曉得是哪一對情侶,聊天時,他們說他們剛滿30歲,我就覺得是較年輕的那對情侶,因為另一對看起來約33-35歲;結果出來後,發現是另一對,哈哈XD,太太Sandra是個高挑的女生,理一頭僅約5公分長的短髮,打扮得很有特色,從聊天得知她從事協助有語言障礙的人做語言復健的工作;先生Niklas約195公分,有北歐人特有的個性大鬍子,是個職業軍人,是一對很活潑可愛的夫妻,如果光看外表會有點距離感。和完全不認識的人聊上幾小時,卻不知道對方的長相,去除掉很多以貌取人的偏見,真是太有意思。

最後,我對黑暗用餐的心得:如果是盲人餐廳,如Svartklubben的經營者是個盲人,服務生也是盲人,在Svartklubben的黑暗用餐讓人體驗片刻盲人的世界,同時聽聽經營者的故事與音樂,很推薦🙆🏻;如果只是純體驗在漆黑裡用餐,服務生戴夜視鏡的黑暗餐廳,就覺得很沒必要🙅🏻,看網路上台北有間『無光餐廳』便是此類。

因為是在黑暗中進食,當然沒照片,僅以一張尚未進入漆黑前,在酒吧喝氣泡酒的照片充數,黑色的小酒瓶是我們的餐酒券。

Svartklubben
Södermannagatan 27,
116 40 Stockholm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瑞典的牙膏包裝抹醬Kalles魚子醬、藍起司

瑞典魚子醬品牌KALLES是每個瑞典家庭冰箱裡必備的食物,也應該是來瑞典旅行一定要嘗試的瑞典特色食物:)。是個直接吃或怎麼吃都不對勁、但跟水煮蛋無敵搭配的魚子醬;可以將水煮蛋切片放在吐司上,再擠上魚子醬;但我最喜歡的吃法是水煮蛋頭頂敲個洞,擠上魚子醬,用小湯匙挖來吃,邊吃邊擠更多的魚子醬:)

KALLES是個非瑞典人都不愛的食物,因此他們有一系列走反向操作的廣告,廣告內容是KALLES到幾個大城市擺攤:LA、東京、布達佩斯,邀請路人吃KALLES,結果反應都很差,廣告最後是擺攤的瑞典人獨自吃起KALLES,露出滿足的表情,然後螢幕打上 “A very unique Swedish taste.”(非常獨特的瑞典口味)

此連結看KALLES的廣告報導。


另個瑞典眾多的牙膏包裝抹醬是藍起司抹醬,這抹醬是用來抹在Ginger Cookie薑餅上!瑞典人怎麼會發明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食物搭配(囧)。我非常不喜歡藍起司的味道,嘗試過一次這抹醬搭配薑餅(實驗精神),是不難吃,但不會想自動自發再吃的食物,呵呵。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瑞典紀錄片Ensamma mot IS - 獨自對抗IS

今年瑞典有個新聞,一個15歲的瑞典女孩Marilyn和男友私奔到敘利亞,八個月後打電話回家說她受不了了想回家,於是Marilyn父母Anki 和 Pasi開始跟瑞典的各單位聯繫,但沒有一個單位能幫他們,於是Anki 和 Pasi只好自力營救女兒。瑞典國家電視台SVT協助Anki 和 Pasi,並經過將近一年的紀錄側拍,將Anki 和 Pasi如何成功救出Marilyn,以及Marilyn回到瑞典後這個家庭的生活,製作成共兩集,各一小時的的紀錄片Ensamma mot IS(Alone against IS)。
Anki 和 Pasi攤開地圖研究敘利亞的地理位置,與Marilyn可能的所在地
圖擷取自SVT http://www.svtplay.se/
Marilyn住在瑞典南部的鄉下,認識大她八歲、剛到瑞典兩年的阿爾及利亞籍的男友Moqtar,Moqtar藉由社群網路開始成為IS的信仰者,2015年的春天決定要前往敘利亞投效IS,Marilyn深愛Moqtar,於是決定跟隨Moqtar。他們沒有證件也沒有護照,卻也成功一路從瑞典抵達敘利亞。離開瑞典時,Marilyn已懷有身孕。事後Marilyn說她根本不曉得IS是什麼,也不覺得他們可以成功抵達敘利亞,她只知道要跟著她的愛人Moqtar。


他們到達敘利亞沒多久,Moqtar就在一次攻擊事件中去世,Marilyn則在IS掌控中,Marilyn用電話跟父母聯繫,哭訴著想回家。Anki 和 Pasi是鄉下人,Anki在當打掃工,Pasi在紙工廠工人,他們沒有太多的知識,但有顆愛女兒的心。他們在瑞典求助無門,透過SVT的牽線,聯絡上從伊拉克移居瑞典多年的中間人,引薦中東的人口走私販,專營走私被IS擄獲控制的人質。他們為了籌付給走私販的三萬美金,抵押房子,並走訪伊拉克數次和人口走私販碰面,最後成功帶著Marilyn和在敘利亞出生的孫子。

第二集SVT繼續跟拍Marilyn一家在瑞典團聚的生活,看得好令人傷心。Marilyn繼續她無天無地的態度,在家不幫忙,自己跑去城裡找朋友,把兒子留給爸媽照顧。Anki 和 Pasi無能為力,Pasi因為此事的心理創傷無法繼續工作,Anki一人要從事打掃工的工作,回家還要數不盡的家務要做,還有個小娃要照顧。Marilyn以一名受害者自居,把無所事事當作理所當然。
Marilyn和兒子 圖擷取自SVT http://www.svtplay.se/
Ensamma mot IS的標題下得乍聽下覺得是Marilyn獨自在對抗IS,看完後,其實是Anki 和 Pasi在對抗IS,讓我非常心疼Anki 和 Pasi,也感動於父母對子女無限包容的愛有多麽地無止盡。Marilyn的行為是非常的無知且愚蠢,而樸實的Anki 和 Pasi是標準的鄉間父母,任子女予取予求,欠缺適當的教育與約束,更多的是善後。他們用盡心力、抵押房產,找回一個更大的問題,但他們帶女兒的愛,繼續微弱地支撐著這個家。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聖誕禮物的取捨

聖誕節近了,商店滿是忙著採購聖誕禮物的人潮;我對聖誕節送禮物感到很衝突。

收到禮物很開心人之常情,但收到不需要的禮物就有點困擾,買禮物送人更是困擾。看看身邊的家人朋友,很幸運大家都有穩定工作,豐衣足食,生活上有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就去買,不用等到生日或聖誕節。這種狀況下,送聖誕禮物就變得浪費了,因為都是多餘的阿XD

今年聽到很多瑞典公司都取消送員工聖誕禮物和聖誕聚餐,以全體員工名義把錢捐給慈善團體,我覺得非常好。本公司聖誕節買了很多文具要送給東歐的小孩,號召員工幫忙包裝聖誕禮物,看到為了包裝這些文具的大量包裝用品,心裡大嘆浪費。

和阿本森討論今年聖誕節要送兩個姪女什麼禮物,她們是非常可愛且幸福的女孩,很多人疼愛......等同玩具禮物衣服已經超多,這幾年看她們拆禮物時的無感,讓我大嘆給孩子太多物質,就學不到{珍惜}這堂課。我建議用女孩們的名義捐錢給敘利亞的孩子,她們已經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了,她們需要得不是更多的物質,而是學習分享與珍惜。當然立刻被反駁,聖誕節就是要歡歡樂樂的拆禮物,送張卡片說幫你捐錢給戰爭中的兒童聽起來很掃興......在這點我還是註定無法百分百融入瑞典吧.......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Lucia〈聖露西亞節〉

12/13是Lucia〈聖露西亞節〉,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Lucia是拉丁文光的意思,源自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欸?),三世紀時,女孩露西亞頭頂著蠟燭,帶食物給受迫害的基督徒。現今僅北歐國家和義大利在慶祝Lucia......但為何北歐會開始慶祝來自西西里島的Lucia?不解。

瑞典的Lucia傳統要吃lussekatter(番紅花麵包)、上教堂聽Luciatåg(聖誕歌曲合唱表演)。昨天公司午餐時有Luciatåg,表演Luciatåg的年輕男女會身穿白袍、手持蠟燭,帶頭的女孩要頭頂4-5根蠟燭(真是令人緊張的任務)代表露西亞。
公司午餐間的Luciatåg表演

Lucia當日很多教堂都會有Luciatåg表演,比較大的教堂則需要購票,阿本森為了讓我有個美好的Luciatåg初體驗,特地買票去舊城區的大教堂(Storkyrkan)聽Luciatåg。歐洲的傳統聖誕歌曲不像美國金鉤盃兒那麼歡樂,是非常抒情且神聖(等同令人愛睏😪),後半段在打盹中度過。
 為了Lucia阿本森前一週就做好一大批Lussekatter放冷凍庫,聽完Luciatåg後趕緊回家享用lussekatter配熱甜紅酒glögg。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Svalbard冰川撿化石+後山健行

Svalbard的分享未免有點delay太久......XD....臉書的分享比寫網誌輕鬆多,因此有點怠惰,檢討中。

我們參加的另兩個tour一個是冰川撿化石、另一個是後山健行。參加冰川撿化石這天剛好有郵輪靠岸,好幾百個人上岸。有些從德國挪威出發的郵輪行程,會在早上抵達Svalbard,旅客下船在Svalbard遊覽一天,晚上回郵輪過夜,因此今天的Svalbard異常熱鬧!

早上我們先到Svalbard的唯一教堂看看,也是世界最北端的教堂(在Svalbard幾乎所以東西都可以冠上世界最北之名XD,世界最北的郵局、提款機、超市...),因為這是Svalbard唯一的教堂,所以這教堂不僅作為天主教儀式,也提供猶太教等其他宗教儀式,非常的包容與和諧。



離開教堂後,準備前往冰川撿化石行程。這個行程有些郵輪旅客加入,一個德國人、一個俄羅斯女生、一對義大利夫妻和他們的小兒子。嚮導是兩個瑞典人,所以阿本森跟他們聊了很多他們如何來到Svalbard工作,和薪資。

因為有郵輪旅客,他們是搭遊輪旅行,所以沒有完善的戶外裝備,冰川撿化石的簡介上說很輕鬆,結果最後一段沿著冰川的路如果沒有好的雪靴行走上實在有點辛苦。於是嚮導把大家分兩組,一組會走得比較慢,如果覺得狀況比較不好的就參加這組。因為是六月,冰川已經開始融化,有一段路融化的冰川已經形成一條激流(如上圖),每一步踩下去都很怕會踩出一個洞,然後就掉進激流裡XD,我很佩服義大利爸爸還要背著小兒子走這段路。

後來總算抵達很多化石的地方,大家開始分散到處找翻石頭找化石,嚮導說化石可以帶回去做紀念(是合法的),我們找到兩小片挺完整的,又薄薄的,我們就帶他們回家作紀念;有一對老夫妻有備而來,帶了兩個袋子拼命裝XD,雖說可以帶,但帶這麼多有點誇張.... 同行的俄羅斯女生不太會講英文,也不想找化石,自己坐在一旁沒事做,嚮導還很好心撿了幾顆送她。

撿完化石傍晚參加一個後山健行,就是在longyearbyen後面的山,從飯店走十分鐘就到山腳下。瞬間覺得參加這行程有點被騙了,我們爬行的途中遇到一些居民就自己到後山健行當運動,為何我們要付錢參加這行程啊XD;我們當然沒說出心中的疑惑,爬到山頂時,嚮導說兩年前有兩個挪威女孩自己到這健行,結果被北極熊攻擊,一個女孩成功逃離,但另個女孩因為被北極熊追,而滾落山下死亡(這山超陡)。這些案例雖然一兩年才發生一次,但誰也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Svalbard有規定一旦離開longyearbyen小鎮就一定要配槍,那些居民自己來爬山沒有配槍其實不符合規定也很危險。這樣想想我們花錢參加行程也是應該的,要遵守規定(乖),我們搭船去鬼城Pyramiden時遇到的澳門留學生,在Svalbard大學交換半年,她就說剛到時學校有教他們如何使用獵槍,如果要離開longyearbyen學校有提供獵槍出借,但因為數量有限,根本很難借到,所以她整個半年都困在小鎮裡很無聊。


上圖左,抵達山頂喝咖啡中,山壁非常陡峭,一路爬行其實挺辛苦的,尤其是下山,非常陡,我心裡也非常抖,我很怕很斜的路面,個人平衡感非常差,很怕一失足就要一路滾下山XD。我覺得Svalbard的旅遊資訊上把這些行程都寫得很輕鬆自在,也沒有強調需要有登山鞋、登山杖或其他協助裝備,我猜他們預設會來Svalbard的人都非常得outdoorsy ,配備齊全,但對於一年從事戶外活動次數一隻手數得出來的人,這些行程其實都有點小挑戰。阿本森就說,如果他媽媽來,這健行對她絕對辦不到,我也覺得年輕如我,下山後都覺得膝蓋快磨壞了。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Julkalender 聖誕日曆

Julkalender (Christmas calendars) 倒數聖誕節

聖誕日曆有24天,1-24,歐美國家在12月有Christmas calendars聖誕日曆,每天都有個小禮物搭配聖經格言,小孩們12月每天都很期待打開今天的聖誕日曆會得到什麼。現今的聖誕日曆做得越來越花俏,超市買的戳戳樂型聖誕日曆已經很難滿足現在的小孩,於是樂高也有出聖誕日曆來榨乾父母荷包。

隨著強大的商業促銷手法,也出現大人版的聖誕日曆,到各購物網站有各種不同內容的日曆,如24種迷你香水、保養品甚至威士忌的聖誕日曆....等。



阿本森11月時就明示他想要啤酒版的聖誕日曆😒,我說要我去哪找24種啤酒?瑞典瓶裝啤酒只能在Systembolaget (國營販酒所)買,那邊的啤酒就那樣.......於是討論就此結束。下圖們為英國購物網站Selfridge的聖誕日曆商品,包裝非常精美,威士忌日曆阿本森一定超想要,不能讓他看到XD。

但我沒忘記此事,上systembolaget的網站,發現上面有700多種啤酒,很多瑞典當地的microbrewery ,而且可以在systembolaget 上訂。考慮到玻璃瓶很重,我無法ㄧ次扛24瓶,還分兩批定。

我們倆幾乎每天ㄧ起上下班,完全沒時間獨處去領回啤酒並包裝,眼見12/1就快到了⋯⋯正好阿本森12/1要去跟客戶開會,地點在機場的飯店,開完會還要點時間才到得了家,大嗆司!

下班立刻去搬回沈甸甸的酒,一一包裝好,等阿本森回家給他一個驚喜。殊不知他會議開得如火如茶,到8點才結束,傳訊息說他們在飯店酒吧喝啤酒,半小時後就回家......

結果喝杯啤酒延伸到吃晚餐,最後他到家都快午夜了,我已就寢,他看到精心準備的啤酒日曆後立刻下跪,呵呵。
我精心準備的啤酒版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歐洲首席推理小說大師 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

有次在美國讀著中文小說,美國同事說我書怎麼反過來看?才發現對西文國家的人來說,中文書報由左向右翻很奇怪,對我們是左翻右翻都不奇怪😂。

八月去西班牙度假一個月時,忘了帶書來看,某周因為工作關係,阿本森突然被叫回瑞典幾天,於試叫他幫我帶電視邊櫃裡的中文書來,因為電視櫃只有一本中文書,所以也沒叫他拍照讓我確認。結果他竟然帶成我床頭櫃的那本,我說這本我都看到只剩三頁吧,他說看書籤的位置,我以為妳才剛開始😂,真是哭笑不得......。

後來我們到Alicante的書店裡幫我找本英文小說,不然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沒書讀就悶了。站在書店裡唯二英文書櫃前,不知從何挑起;阿本森看到幾本瑞典犯罪小說家Camilla Läckberg的作品就推薦我,於是買了她的The Angel Maker's Wife,一開始看後就欲罷不能,因為時空背景都是瑞典,跟我們熟悉的美國小說電影差異很大,也可以從小說中的描述對瑞典有更多一層的認識。結束後又立刻買了The Preacher、The Stone Cutter和The Hidden Child,看完The Preacher覺得還好,再看完The Stone Cutter就覺得有點膩XD,瞬間不太想繼續看The Hidden Child,於是決定換個作家換換口味。

因這契機,想到幾年前住在西雅圖的手繪作家張妙如在OKAPI有{英文妙筆記}一專欄,她藉由分享其閱讀的英文小說,來分享一些英文口語教學。她分享的小說有一半是犯罪小說;她的丈夫是挪威人,她也因此開始閱讀北歐的犯罪小說,亞馬遜有一檔期推出北歐四大犯罪小說家:Henning Mankell(瑞典)、 Karin Fossum(挪威)、Arnaldur Indriðason(冰島)及Peter Hoeg(丹麥),她也因此分享更多的北歐作品。

就算不愛看小說,也很推薦張妙如的{英文妙筆記}專欄,看她節錄的英文對話,內容都挺有趣實用,翻譯得很口語,可以學習一些口語(美式)英文。

我立刻給自己列了書單,到斯德哥爾摩圖書館找書,但圖書館裡只有一些瑞典作家 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的英譯本,其他作家的都只有瑞典文譯本,於是我先從賀寧‧曼凱爾開始。看完賀寧‧曼凱爾的第一本犯罪小說Faceless Killers(1991)並沒有特別喜歡,但他實在太有名了,我緊接著去圖書館借The White Lioness(1993),一看就著迷了。
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
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除了犯罪小說熱賣以外,他的兒童作品和戲劇作品也很有名;他有大半輩子住在莫三比克,非常關心非洲事務,且捐了約1500萬歐元給非洲SOS兒童村非營利機構。雖然賀寧‧曼凱爾過著低調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四個兒子,分別四個不同的媽媽,這點倒挺有趣的;他最後娶了Eva Bergman,她是近代電影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的女兒。
賀寧‧曼凱爾是莫三比克Teatro Avenida戲院的藝術總監

我等不及看完Henning Mankell的The White Lioness後,要來看冰島作家的作品,因為圖書館沒有英譯本,已經上網訂了挪威女作家Karin Fossum和冰島作家Arnaldur Indriðason的犯罪小說,在挪威和冰島發生的犯罪小說應該更加迷人~(覺得丹麥還好,不夠異國情調,丹麥作家可以再等等,呵呵)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高質感餐具品牌 瑞典Röstrand, 芬蘭iittala, 英國Robert Welch

我們家的餐具全都是IKEA,在瑞典很多家庭都會有幾套高級餐具,在特殊聚餐或招待客人時可以使用。我們最近總算狠下心,到Åhlens大肆採購,買了瑞典Röstrand的餐盤;芬蘭iittala的酒杯和英國Robert Welch的刀叉。這是我們很喜歡的三個品牌,一一介紹:

瑞典Röstrand

瑞典最有名的瓷器品牌之一*Röstrand創始於1726年,為歐洲第二古老的名窯,為歐洲頂級瓷器之一,近三百年來,其古典與裝飾瓷器餐具系列更是其經典代表作,也被選定為諾貝爾獎國宴指定用餐瓷品牌。

*另個非常有名的瑞典瓷器品牌是Gustavberg,等我們有購入其餐具時再來分享。

40年代末期的某個多雨的仲夏,設計師Marianne Westman首度草擬這款白色拉布拉多茶花,在她加入Röstrand後,用此設計於1952年發表一系列的Mon Amie(法文「我的朋友」),2008年慶祝Marianne的80歲生日,Röstrand又重新發表其經典Mon Amie系列。
我家的三款餐具
圖片引用自nouw

芬蘭iittala

Iittala是芬蘭南部的一個小鎮,在這也是iittala品牌的起源,1881年iittala的玻璃工坊在這開始製作,秉持著Design against throwawayism (用設計對抗捨棄)的理念,簡約風格風靡全球。Iittala 採用高品質的無鉛玻璃,卻有著水晶玻璃的特色,Iittala 擁有相當多的設計經典作品,如Alvar Aalto花瓶。 Iittala Logo中的“i”,來自Timo Sarpaneva於1956年為i-range系列酒杯設計的“i”logo,至今仍被沿用為Iittala的識別標章。
圖片引用自my pursuit of beauty 
我家的iittala酒杯們:紅白酒杯、香檳杯和啤酒杯

英國Robert Welch



英國當代最著名的設計大師Robert Welch(1929 - 2000),贏過多次設計大獎,他的設計在50年代就已經被知名博物館選作收藏:英國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和大英博物館,紐約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

我們買了這組Radford餐具,是Robert Welch的經典之一,用高品質的18/10不鏽鋼製作,餐刀的刀口則是用特殊加強的不鏽鋼,有25年的品質擔保。


 我非常喜歡Robert Welch的手寫logo設計,每把餐具都有Robert Welch的logo雕刻,太喜歡了。


我們笑說,一頓晚餐用的餐具、各式酒杯和刀叉一人份就要將近一萬台幣,我們應該也煮不出搭配這等級的餐點吧?!(笑)